Saturday, January 22, 2005

再接再厲做研究

因之前忙於應付畢業論文的研究,把神學課程的結業報告擱置了。經過一輪回氣,重新開始投入研究生活,忙著我的第二份「畢業論文」(幸好微型得多!)預算給自己一個星期,接著就要為著碩士課程的口試做點準備功夫;稍後又會有兩個新課程的習作…… 呀~倫敦的生活,真是完不了的學習!忙哉樂哉! 很想依時完成報告,習作卻是一浪接一浪。正在苦苦數算日子,突然想到,剛剛寫成的「在你們中間沒有窮人」不是一個很好的題材嗎?這文章雖然是在失驚無神大發神威(經)的情況下寫成的,但總算好努力地做過研究啊!想通了──既然這文章都是從信仰的角度反省社會現況,何不把這份已經做了點研究的文章翻譯過來,再豐富其中內容,又可完成一份!!哈哈,自己好像成了「報告機器」! 在不斷重溫神學課程內容時,心裡很感動,我們的創造主是何其偉大!祂把世界交託我們看管,這使命是何等重要!翻著一頁頁的筆記,不同的課題逐一湧現:大自然與生態保護、貧窮與發展、公義與政治、文化與媒介、科學與道德及後現代思潮等,我們應該關心的似乎太多了,但卻又是無可避免的!這就叫我想起,為什麼沒有一個呼召信徒關懷社會的「初信成長八課」的呢?(如果你知道有,記得話我知)假若一個初信的人,知道我們的使命不是獨善其身,而是要關顧整個世界,不知全港決志人數會否驟降?但是,這不是神給我們實實在在的呼召嗎? 「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還在思想著……

Thursday, January 20, 2005

美女與野獸

昨天步行到天使伊寧頓區(Angel Islington),本想到附近的小市場買點吃的。沿路由宿舍走過去,走著走著,不經意的來到這個Crafts Council,正在展出以「美女與野獸」為題的瑞典設計作品展。 以美女與野獸為題,整個展覽的理念以分析心理的角度為進路,美女代表著天堂般的光明面,而野獸則代表著地下世界。 美女:純白與簡單的設計為要平衡北歐漫長的黑夜,亦配合路德宗派的信仰傳統。原來清教徒主義與純白的美學觀念是緊密相連的。當我細心欣賞著每一件創作時,在一片代表著冰天雪地的純白設計中,繽紛色彩的設計令這個冰一般的美女更明艷,赫然發現,簡單的色彩叫人稱妙。 "Flower Stools" Designed by Eero Koivisto, produced by Offecct, 2004 Framefoam with rubber surface 野獸:怪異、奇特及幽暗是野獸式設計的特色。在漫長的黑暗中,似乎這是瑞典人調劑生活的出路。我喜歡探索人性的幽暗面,跟我喜歡野獸展覽廳的作品的感受一樣。看著這個展廳的作品,發覺原來黑暗代表著的醜陋異類,反而更能讓人反省人生,從中看到人性的真善美。 其中一件我最喜歡的作品由Kyell Rylandery設計的"Circle, 2000” (Sawn porcelain cups & saucers, glued together)。設計是這樣的:一隻茶杯有九隻杯耳,但那杯碟卻由九隻相連一起的杯碟組合而成。看上去就好像應該有九隻茶杯的大杯碟,實質上卻是只有一套兩件的杯與碟。作品象徵著人的內聚性,當有外來人加入時,人就會退到自己的小群體中,不與外來人溝通,簡而言之就是一種內聚的排他性(insularity of social cliques)。在網上找不到這作品的照片,只找有Rylander同一系列的作品: "Between" Designed by Kjell Rylander, 2001 Sawn porcelain cups, glued together 這作品卻有另一個涵意:西方社會都崇尚完美主義,時常都想把不完美的清除淨盡。設計師卻想歌頌多元及異數的獨特可貴之處 (The artist champions diversity and deviations from norm.) 一個小小的設計,卻讓我沉思良久。 這刻我深深體會藝術的意義。 展覽資料(更多作品圖片): Swedish Design: Beauty and the Beast

Tuesday, January 18, 2005

在你們中間沒有窮人

施政報告給我一個機會好好探討「貧窮」這課題。申命記十五章給了我一點啓示。 歡迎留言回應。 見「點思點在」16Jan張貼文章: 在你們中間沒有窮人 (如果看到空白一片,請在編碼選Unicode)

Thursday, January 13, 2005

二零四六減四十二

「二零四六」即將在倫敦上演,二零零四的倫敦卻已悄悄地過去了。 回顧過去一年,上帝的恩典是數算不盡的。 讀書和交報告佔了生活的大半,其餘就是上網、游走街頭、無聊狂想、看書、看劇、游水、煮飯……簡單得來十分奢侈。 碩士課程接近尾聲,課堂授學完畢,實習完成了,論文也交上了,與治療師持續一年的定期約會告一段落,神學課程也精彩地畫上了句號。 上帝給我一切的供應,豐足滿溢。 然而 卻是若有所失。 也許是過份忙碌後的空虛, 也許是過份精彩後的失落。 也許是浩大災難後的沉鬱。 隨著海嘯災難的臨到,踏入新的一年,心情有點「不知所謂」。悲傷嗎?快樂嗎?平靜嗎?著急嗎?感慨嗎?希冀嗎?好像什麼也不是。思潮總是澎湃洶湧,情緒總是起伏不定。面對如斯巨大的天災,接踵而來的人禍,沒有了從前那種即時的情緒反應(做一兩件簡單的事、寫一兩段感受文章,為的只是平伏自己內裡的不安),面對生命的有限和世界的混亂多變,反而深化了我內裡那種不足和無力感,加強我很想實實在在多做點好事的慾望。對自己,似乎永遠都有數不盡的不滿和要求,似乎永遠無法把自己看得合乎中道,似乎永遠都在貧乏與長進中掙扎。每次想寫點什麼,內在的聲音總向我強烈的控訴:「你的文筆太差了!」「你總是詞不達意!」「你看,別人的文章寫得多好!」 「我望著前路,是迷亂悵惘一片」──每次想到未來的方向,總會「查找不足」,不能老是空想為香港為世界做些什麼。深知自己知識有限,相信仍然需要繼續學習和等候。回想過去一年所學,雖是十分豐富,卻又乏善足陳;從網上找來一些名人雋語,很配合我的心境: Socrates (470-399 BC)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The only true wisdom is in knowing you know nothing.” Plato (427-347 BC) “I am the wisest man alive, for I know one thing, that is that I know nothing.” Will Durant (1885-1981) “Education is a progressive discovery of our own ignorance.” John F. Kennedy (1917-1963) Let us think of education as the means of developing our greatest abilities, because in each of us there is a private hope and dream which, fulfilled, can be translated into benefit for everyone and greater strengthen our nation.” 然而,慶幸自己沒有柏拉圖所說的那種「不知道自己無知」的「雙倍無知」。在倫敦這一年多,除了學得這種「無知之知」外,就只有一種對世界的無力感。今天安靜禱告,讀到詩篇,經文為我帶來一點安慰: "Give me relief from my distress; be merciful to me and hear my prayer....I will lie down and sleep in peace, for you alone, O Lord, make me dwell in safety." Psalm 4 朋友們總會說我是一個過份努力的人,為何不能好好享受一下「無為」之樂? 面對世界,心裡總是被燃燒著,怎樣獨善其身?怎樣能享安逸之樂?大抵是內裡那份中國人潛藏著「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憂患意識在作崇;大抵是基督教「行公義好憐憫」關愛世界的精神在叫喚。 想到使命,我仍然覺得自己只是天父身邊的一個小使女,高大和測不透的事,我也通通不敢行,或許,亦不想行。只敢想想回香港後可以怎樣實際地做點事。神學課程完結後,世界真的大了。好想在倫敦這真正的大都會城市稍作停留,了解多點國際形勢,觀察多元宗教及文化怎樣彼此共融,也好想留心多一點點環境生態持續發展的可能──可以想到的,就是多讀點書,期望能為社會貢獻點點綿力。 減除了二零四六個高言大志的空話,再減去二零零四個立願,餘下的只有一個念頭:讀一些自己完全陌生的書!只想自己不會麻木地過活──「擴闊視野、尊重異同、分享融合」(呵呵,LA領袖精神是也)──從而學習對這個世界付上多點點關懷。 於是就在二零四六減四十二加一的今天,走到了倫敦大學的持續進修學院,報讀了三個短期課程:藝術政策與計劃(Arts Policy and Planning)、全球化下的發展模式(Development in a Global Context)及一個英語課程。在這些課程中,希望向英國人學習她們的文化政策、官商民合作的經驗;也了解一下全球資源分配的問題,世界債務是什麼一回事,怎樣理解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及社會運動。 哇!對於這些知識,我真的一概不懂! 報名之後,都會笑笑自己,哈哈,我這個人,真是「攞苦黎辛」!! 求上主繼續引領我的前路,帶我行走每一步,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