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23, 2006

解放神學解放我

(Liberation Theology & Liberated Me) 被愛丁堡大學神學博士候選人不經意地觸動了第五千三百七十一條大腦神經,突然興起,重溫了大學時代畢業論文的研究範圍──解放神學。無心插柳柳成蔭,這柔弱的柳絮,在歲月中徐徐飄動,每每在思緒混亂的時刻,總能成為綠蔭,讓小點找著一個暫且安歇的棲心之所。 也許,這風飛柳絮跟本就沒有離開過那條大腦神經。 小 點當年寫的畢業論文是Liberation Theology & Spirituality,研究對象是一位秘魯神父,解放神學的鼻祖顧德理/古提雷茲(Gustavo Gutierrez)。教授當年曾批評論文把解放神學與福音派的靈修神學拉得太近, 把馬克思主義的影響看輕了。但小點當時真的覺得顧神父的解放神學與主耶穌的天國使命尤其接近:主的話本來就不是靜態的,與上帝親近、默觀主話,就是與貧窮 人(無論物質、心靈或是靈性上的貧窮)連結在一起(Solidarity with the poor),於是小點將顧氏的解放神學與Thomas Moore 的默觀靈修(Contemplation) 放在一起──to act is to contemplate, to love is to act with justice,以彌迦書的「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總結了她的學術研究。 原來,解放神學的發展在不經不覺間,又蕩回我的身邊。 感 謝任兄提及由阿根廷裔女性主義神學家Marcella Althaus-Reid所寫的Indecent Theology一書,當我在英國打書釘時剛好看過一小部份。Althaus-Reid認為 “all theology is sexual theology”,所有教會架構及意識形態都是建基在異性愛的思維上。書中提及南美洲的娼妓問題,在娼妓實際的處境中,神如何在她們中間。因為沒有把全 書看完,知道的真的不多,但速讀時發覺書中多個理論在在挑戰傳統教會信仰觀點,在傳統福音派成長的我,當時真有點瞠目結舌。 話雖如此,解 放神學並不是從理論而來,而是由實踐出發的信仰反思("critical reflection on praxis")。離開了當地的處境,解放神學的演繹就要作出適切的調整。顧神父當初提出解放神學這觀念時,根本就單單環繞拉丁美洲的處境而談的。解放神 學可說是受壓迫者的福音──這不是很基要的信仰嗎? 其實有趣的是,馬克思主義過份高舉人性的烏托邦早已在人心中幻滅,但解放神學以基督中心出發的「與貧窮人連結在一起」,卻是申命記15章「在你們中間沒有窮人」的願景, 讓人參與上帝國的藍圖,為人帶來將由耶穌親自完滿的希望。 解 放神學的發展是在六零年代,當歐美經濟從二次大戰逐步復蘇過來時, 拉丁美洲仍處於貧窮的第三世界。如中國人仰望毛澤東一樣,心裡渴望解放式的救贖。幸好解放神學所談的天國的來臨,並非如馬克思的渴望,妄想人能靠自己打造 新世界;反而以社會科學知識為基礎,以現實處境為場景,以基督教核心信仰為骨幹,呼籲人切實參與神在地上already but not yet 的天國。我認為這個以馬克思的俗世理論來架構的神學,其實很配合中國人的國情。由解放神學出發的信仰觀,也許更容易叫中國人體會基督精神,感受天人合一的太極之道,與分裂的自我生命連結(solidarity with the divided self),與廣大的勞苦大眾一起,與天地復和。 這個世界像是越來越顛覆,但卻可能只是更接近世界真實的一面。從來主流社會都是既得利益者的天下,教會神學界也不例外。有人站在道德邊緣社群/拉丁美洲的大眾立場說說話,真是別有一番感受。 香港的處境神學又當如何建構呢?讓我也試著想想......

Friday, February 10, 2006

擒其書話:圖解經濟學

擒其書話 (Grasp the Essence of the Book) 歐洲的確給了我一個更廣闊的世界。 由 在柏林接觸猶太人歷史開始,逐步認識 有關二次大戰、美蘇冷戰、中東危機及近年的國際形勢。近來全球第二大產油國的伊朗新領袖內賈德上場,他的強硬派作風,叫美國嚇得直冒冷汗,連忙呼籲人民未 來多點使用再生燃油,目的在於減少對中東石油的倚賴。聽到不少財經新聞都在擔心美國油價會上升,從而牽動全球資金的流動,漸漸引起我對經濟學的興趣。

從 沒有讀過經濟學。從小到大,每天耳邊 都會從電視電台傳來有關財經新聞的訊息,對於財經詞彙一點也不陌生,但就是不知所以然。幾天前買來這本幼稚園級的圖解經濟學,內容雖然十分簡單,但勝在圖 解清晰易明,解釋了好幾個重要的經濟學理論,不消多久就把它看完了。這本小書突然好像幫助我打通了任督二脈,對於過去很多聽過卻不明白的專業名詞,都能有 最基本的掌握。

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已不知不覺地認識了並且應用了經濟學的道理,只是我們不留意而矣。舉幾個有趣的例子談談:

一. 檸檬市場 Lemon Market: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買賣雙方製造了一個劣質貨的市場。例子:在就業市場,僱主對著兩個面試者,在資訊不充足的情況下,會單憑外貌及學歷而對該人作出判斷,而未能更準確地了解他們能力的高低,僱主可能會做了逆向選擇 (adverse selection),聘用了實際能力較低者。

二. 賽果理論 Game Theory: 電影《The Beautiful Mind》也以這個理論來作為骨幹。原來這理論的靈感,來自參加一個舞會時,發現最漂亮的女生反而坐空板,因為男生會認為漂亮女生不易追,反而追求其他女生。看到這裡,我就更加明白為什麼好姊妹總是難找到好弟兄啦。

三. 邊際效用遞減Marginal utilities: 「效用」是經濟學家用來形容個人消費時所產生的滿足感。邊際效用遞減守則可在我們吃披薩時看到,例如:吃第一塊時,由於肚餓,所以會獲得最大的滿足感,到吃第二塊時的滿足感已經減少;可能吃到第三四塊時,滿足指數會變成負數。

經濟學的重點在於供給與需求的變化,應用在人生各個方面,真的蠻有趣呢!

Thursday, February 02, 2006

公平、公義與自由

今天在LAMP留言版回應了兩個話題,一是有關龍應台的文章「請用文明來說服我──給胡錦濤先生的公開信」;二是有關公平咖啡的討論。 (一) 中國已進佔全球經濟四強之一,這麼多年夢想的「超英趕美」已經達成了一半,當全世界都在討論「中國和平崛起」還是「中國威脅論」時,我卻在想,我們到底犧牲了什麼,以換來這麼急劇的經濟增長? 中國的「富強」,是否犧牲了不止千千萬萬的老百姓?極端的貧富懸殊將會使我們的國家變成怎樣?軍隊以暴力槍殺只為討回薪金和家園的平民,所換來的經濟效益,可以怎樣評價它的真正價值?還有大量知識產權的盜竊行為,沒有道德觀念的交易...... 是和平崛起? 是對世界帶來威脅? 還是透支國家未來幾十年的資源, 對自己家園的一種清洗? 富起來的人,可以是經過偉大勞動的白手興家商人,或是十年窗下無人問,寒窗苦讀後獲金榜提名的文人;也可以是專營偷呃擄騙、殺人放火、無惡不作的大賊……他們全都會可以叫世界側目,惹人嫉妒。 中國的富強又是什麼? (二) 那裡有公平? 那裡有公義? 很 喜歡大學時代讀過的一個人物──Reinhold Niebuhr (1892-1971)。他是一名德裔美藉牧師,傾向奧古斯丁派,承認人性的驕傲和自愛,在社會及政治層面建構他的Christian Realism,對Martin Luther King 的影響很大。 他所寫的"Moral Man and Immoral Society" 很值得我們作為參考: "Civilization depends upon the vigorous pursuit of the highest values by people who are intelligent enough to know that their values are qualified by their interests and corrupted by their prejudices." Niebuhr 相信個人最高的理想是愛,而社會的最高道德理想是公義。他認為愛能引發個人道德行為,但愛並不足夠實踐社會公義。一個有道德的人,進入社會當中,因為社會 的集體性常常是妥協及不道德的,有時什至是邪惡的。衝突和張力是歷史的永恆特徴(conflict and tension are permanent features of history)。 Niebuhr 形容基督信仰的愛為不可能的可能(impossible possibility),基督徒活在愛的律法以下,然而,這愛律是在社會與政治層面容不下的。他這樣形容民主: "Man's capacity for justice makes democracy possible; but man's inclination to injustice makes democracy necessary." 權力在政治中是必須的。Niebuhr 認為這種政治權力應該由謹慎自重、自知、懷寬恕和仁愛的人所行使的。以此,他們便能竭力爭取公義並盡力使復和變得可行。 在個人理想與現實社會的張力下,在道德人與不道德社會的掙扎裡,Niebuhr 寫下這著名的禱文,實在是我時刻向上主的呼求: "God, grant us grace to accept with serenity that which cannot be changed, courage to change that which can be changed,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以下文章能簡單闡述Niebuhr 的神學理念: Reinhold Niebuhr: Moral Man and Moral Society By Matthew Berke Theological Dialogue: Reinhold Niebuhr By Rev. Bob Olmstead